(相关资料图)
交汇点讯 “小麦生长期其他病害是‘要钱的病’——花钱防治就能解决问题;而赤霉病是‘要命的病’——一旦发生无药可治,不仅会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而且产生的毒素还会危害人类生命健康。” 5月21日上午,在高邮召开的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暨综合防控技术研讨会上,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组组长、扬州大学教授郭文善形象地说。
小麦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癌症”,重发年份发病面积超过1亿亩,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是长期困扰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和种业重大“卡脖子”问题。“赤霉病可防不可治,一旦发病没有任何办法防治。”郭文善说,只有从关键技术突破,选育出小麦高抗新品种,才是解决赤霉病的有效办法。
会前,郭文善等与会专家学者和种植大户在高邮三垛镇“扬麦33种植示范展示区”进行了田间发病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其他品种的小麦,不采取药防的病穗率6%,高的接近10%;药防两次的病穗率1%,而扬麦33没有采取药防田间未见明显病穗……
扬麦33之所以有这样的亮眼表现,源自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小麦研究室主任高德荣科研团队十年磨一剑的科研攻关。他们采取分子育种技术,反复开展田间实验,终于在国内首次成功育成高抗赤霉病、高抗白粉病、高产小麦品种的“扬麦33”。赤霉病抗性突出,同时兼抗白粉病等,综合性状优良,实现了抗赤霉病与高产协同遗传改良的重大突破。
“扬麦33应用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实现了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等与扬麦本身抗病位点的聚合。在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试验多年多点鉴定赤霉病抗性达R(抗)级,是抗性最好的级别。”高德荣说,历经十多年反复开展的田间实验,终于促使扬麦33在保证优良农艺性状的前提下,实现了赤霉病抗性与产量协同显著提高。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了解到,扬麦33于2021年通过国家审定,其高产高抗的优势受到市场欢迎,审定第二年就入选了农业农村部主推品种。据不完全统计,扬麦33今年夏收面积近50万亩,已在长江中下游麦区的江苏、安徽、湖北、浙江、河南南部等地示范和推广应用。记者了解到,扬麦33还被国内育种和科研单位广泛用作育种亲本和研究材料。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赤霉病抗性达R级的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33的抗性经过了众多科研单位、生产和植保部门的检验。一叠数据资料记载了扬麦33的生产表现:2022年夏收在江苏高邮实收亩产687.4公斤,江苏东台1200亩实收亩产712.1公斤,在湖北枝江、襄州、当阳等地亩产均达500公斤以上……
扬麦33在江苏、安徽、湖北、浙江、河南南部等小麦赤霉病高发地区都表现出了“双高抗+高产”的特性。国家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协同创新联盟有关专家表示,扬麦33的育成为培育高抗赤霉病高产品种提供了例证,提高了育种单位培育高抗赤霉病品种的信心,它的大面积推广将为我国控制赤霉病为害发挥重要作用,让小麦“要命的病”不再要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韦
编辑: 李鑫津